跨学科教研
共探非遗文化育人新路径
近日,海淀实验二小劳动教育教研组联合心理、美术教师团队共25人,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“非遗技艺中的跨学科教育密码”沉浸式主题教研活动,通过非遗展陈观摩、传统工艺体验等形式,探索劳动实践、艺术创作与心理成长的融合育人模式,为老师们搭建跨学科融合的教研实践平台。
观展启智:
触摸千年文化脉络
气象万千——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,共展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、列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100余项,600多件(套)展品,涵盖非遗的十大门类。通过文字、图片、实物实景、多媒体互动,多角度立体展示形式。有牙雕、玉雕、骨雕、贝雕、漆器、金属工艺、织染绣、陶瓷、竹木工艺等工艺品,大家不时驻足欣赏、交流,细细领略工艺之美、文化之魂。
匠心传承:
体验非遗工艺魅力
点翠工坊里,老师们用仿真翠羽拼贴凤冠纹样,显微镜下可见天然羽枝的纳米级结构;流沙扇制作区,手势感应装置让金箔流沙随心意流动,触摸非遗技艺的当代脉搏。
教研赋能:
构建文化传承新范式
劳动课指导学生用环保材料复刻传统工艺,美术课解析纹样设计规律,心理课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感悟工匠精神。希望可以馆校共建 "流动美术馆",用数字展墙同步呈现学生作品与非遗大师原作,构建 "认知 - 实践 - 创新" 的沉浸式文化传承体系。
当古老的非遗技艺遇上现代教育智慧,当劳动的汗水、美术的灵感与心理的温度交织,教育便有了更厚重的文化底色和更温暖的育人力量。
此次教研活动不仅为老师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非遗的机会,更点燃了他们将传统文化基因植入课堂的热情。未来,海淀实验二小将继续深化馆校合作,通过“引进非遗传承人进校园”“开设非遗主题工作坊”等形式,让更多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,在文化浸润中厚植民族自信,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师生心底生根发芽,在世代传承中发扬光大。
撰 稿:刘月明、侯 颖
免责声明: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;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【大众艺术报网】在线客服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