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印章收藏是完全合法的,可以进行收藏,当然名人印章交献国家完全出于个人自愿,国家是不会强制要求的。印章收藏与其他收藏一样,追求年代久、名头大、艺术水平高、品相好等。
印面形状:历代官印是收藏家追逐的目标,因其一般个头大于私印而数量又远少于私印的原因。所以官印又自然成为作伪的重灾区。
历代官印以正方形为正宗,然而特定时期和地域也有一些其他形状的官印,掌握这些特征,如印文为某时某地职官印,而印面形状却不符,伪印的可能性更很大了,这在战国古玺鉴定中尤为重要。如战国齐官印往往在印面上端或上下两端有方形突楞。
印章尺寸:战国古玺,是多姿多彩的。印章的大小形状并没有订制。秦朝以后,随着度量衡的统一,方形官印边长多变化于2.3厘米(当时1寸)左右。北朝官印略同。隋唐以后,官印边长多超过4厘米。准确掌握历代古印尺寸的变化,对印章辨伪很有用处。
朱文白文:战国官印只有朱或白两类。到了秦直至南北朝,方形官印几乎皆为白文。隋唐以后,官印基本为朱文。如遇不合此规律者,务必警惕是伪造的可能性。 印面分割:印面分割主要指印面上界格和边栏的运用
界格,是在印面用以分隔印文的界线。主要有田格、横日格、日格,田格几种。战国之时齐楚等国就使用田格或横日格划分方形印面。至秦代,绝大多数官印都是田格或日格,此风延及西汉初年,然后没有出现。东汉之时,又出现了少数(田字中间加一竖)格道家印和殉葬专用印。
边栏,是指刻铸于阴文印面印文之外的方形界框。官印系统中,战国时期比较常见,秦和西汉没有。东汉和魏晋十六国个别官印有边栏。如秦、西汉或南北朝风格的官印中见到栏边,要格外留神。就私印而言,从战国至北朝,只在战国至西汉早中期部分私印见到,其他时代风格的私印如边栏,伪作可能性就比较大了。
印章的称谓:不同时代的印章有不同的印章称谓,同一时代官级不同,官印的称谓也可能不一样。譬如:也许是因为东汉名将马援曾任伏波将军之故,伪造伏波将军官印者颇多。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前藏伏波将军”印伪品。检两汉官印制度,二千石以上高官皆称“章”或“印章”、“之印章”,以连同原官名凑足5字。二印不合印章制式,可以认定是伪作。 印文内容:所谓印文内容,主要指古代官印中所含的特殊的官名、地名,特别是那些仅见于某一特定时期的官名、地名。如一方印章上出现了这种官名和地名,但印章制度与风格又不见于此时,使可定为赝品。
印台厚度与材质:早期印章的印台指印钮以下的部分,其薄厚因时代而有所变化,如两汉时期官印印台大致在0.6~1.0厘米之间,印台变化的趋势是由薄至厚。过厚过薄者应该谨慎。 古代不同级别的人,用印的质材是不一样的,其中铜印最普通,玉、金、银印最尊贵,官印系统尤如此。赝品中常常出现低级别的官员用古代达官显贵所用的材质做的印章。 印章锈色:古玺印中,铜印占了大部分。绝大多数都曾长期埋在地下,即使为传世品,也会产生锈蚀。古印的锈主要有两个层次,即表面为绿锈,绿锈下为枣红锈。有时绿锈上还有土锈结合的硬块。绿锈在印章表面分布并不均匀,有的地方可能已露出枣红锈。锈层较厚,附着结实。
免责声明: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;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【大众艺术报网】在线客服联系。